2022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读后感牛学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读后感牛学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读后感牛学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读后感牛学文3篇

【篇1】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读后感牛学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中学音乐实验教材介绍 教育部 课程教材研究所 人民教育出版社 杜永寿两点说明:一、教材的性质1.载体: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2.范畴:教科书——教参及配套音像资料等3.形式:纸介质——音像制品——现场演出、展示二、教材的定位1.教材是教学目标物化的产物,是有组织的具体例证的展示,它不可能取代教学的全部内容2.对教材进行评价要与教学紧密结合3.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要有既定的共同基础,评价的依据、方式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度编写思路选材范围编排体例配套材料 基本特色 总体评价 实施建议人教版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音乐在基础学科中的人文 性、审美性、艺术性特质。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二、体现国家教育方针, 推进素质教育,深 化学科教材改革。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三、落实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课程 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要求。内容标准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四、倡导行之有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以学生自主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创造性的表现时常专心致志听别人说话,注意别人的行动;
常用类比和推理喜欢向权威挑战有较强的好奇心,总想寻根究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喜欢精细地观察事物非常希望把自己发现的东西告诉别人能在嘈杂的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工作能从乍看起来互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联系有自己独特的实验方法和发现问题的方法喜欢预测结果,并能努力地去证明这一预测的正确性习惯于自己决定学习和研究的课题喜欢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五、加强音乐与不同学科、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综合与互补。选材范围 欧洲十七世纪以来的 经典创作 专业创作的经典作 中国近现代以来的专 品 业创作 民族传统音乐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 新作品 世界民族传统音乐 中外优秀流行音乐 中外专业创作的新音 乐教材的体例框架 每册书分六个有主题的单元,各单元既相 对独立,又有机关联。全部六册书共计三 十六个单元 。

每个单元由若干可操作的教学栏目组成。

各单元都有主题意义很强的标题与图标;
各教 学栏目涉及相应的插图、配画、音乐知识板、 课堂讨论题、内容要求、活动设计等辅助项 目。人教版教科书分两种版本:五线谱版 彩色简谱版 黑白彩色配套材料 教师用书 杂志 教学录音带 多媒体教学软件 培训资料包教师教学用书 一、教学计划建议表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准备 四、教材分析 五、教学设计示例 六、教学评估表 七、参考资料教学录音带 唱歌 范唱 伴奏 欣赏 配乐诗朗诵 音乐练习与音响素材多媒体教学软件 包括教科书、教参、录音带中几乎全部内 容。总体评价 教育部审查委员意见: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送审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初中音乐,选材涵盖了各种不同 体裁、形式、风格的中外音乐作品,如中国传 统音乐(民歌、戏曲、曲艺)、中国近现代和 当代音乐,外国古典音乐和世界民族音乐,让 学生全面接触中国民族的及世界优秀的音乐, 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该教材较好地做到了多 学科的渗透,有机地将音乐与历史、地理、民 族文化等融在一起,这样能让学生有较宽的视 野去理解、学习音乐。教学过程能坚持“以审美 为核心”的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 造精神,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

【篇2】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读后感牛学文

天水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

培训实施方案

一、培训基本思路

1.创新网络培训模式

坚持教师是培训的主体的原则。注重教师对活动的参与,以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为中心,以典型案例为载体,以观课议课为主要形式,着力促进学员之间、学员与培训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2.创新教师学习模式

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渗透行动研究方法,使教师在更新教学观念,扩充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开展叙事研究、案例研究和课堂观察研究,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3.创新课程内容

实现学科专业知识提升与教学技能修炼的紧密结合。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以新课标的内容模块为顺序,在指导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引领教师关注该模块内容在整个学科教学中的作用与相互关系、该模块知识的发展与更新,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二、培训对象

全市所有小学教师,学科涵盖: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小学音乐、小学美术、小学体育与健康、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共8个学科。初中教师,学科涵盖: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英语、初中物理、初中化学、初中生物、初中历史、初中地理、初中思想品德、初中音乐、初中美术、初中体育与健康、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共13个学科。

三、培训内容

1.课程结构与学时安排

远程研修课程为50个学时,其中课程学习为40学时,研修活动10学时。

第1模块为通识模块,10学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情况与审议情况介绍,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朱慕菊主讲。使教师全面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10年实验的实践成效、问题反思,及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思路和发展走向。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主要介绍各学科课程标准新修订的理念与要点问题介绍;
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的设计(课程定位、性质、课程目标、设计思路等);
各学科课程改革10年实验成效和问题反思;

第2—6模块为学科学习内容,每个模块课程学习为6学时,5个模块合计30学时。

课程学习主要内容为:从学科课程课程标准构成的主要板块,从学科课程学习的基本途径、教学实施的关键因素和教师的专业素养几个方面来阐述。

每个模块的课程学习,一般安排6-8个专题,每个专题15分钟左右。以专题教学内容分析为重点,兼顾典型案例分析和教学策略与评价,便于学员准确把握和实施课程标准。

为配合学员课程学习,每个模块都留有思考题,提供相关参考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和视频材料。

研修活动根据课程模块内容及学科团队设计,随时开展,合计10学时。研修活动内容主要以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重构活动为主。

教学案例分析:根据模块学习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并根据要求提交1个自己的课堂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与班级成员进行交流,相互点评。

教学重构:根据大家相互交流和点评情况,重新设计教学流程,并按照新流程或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并将新的教学效果与班级成员进行反馈交流,说明改进之处,在此基础上,再次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

2.课程特色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对所有课程方案进行全程的设计与指导。课程以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及其解读为基础,全面、系统、深刻地解读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从十年前的研制、实验到修订、审议全过程;
总结十年来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过程遇到的主要问题与困惑;
细致剖析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300多位课标研制组及修订组成员、教研员、一线优秀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开发制作,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占课程开发团队的40%。课程充分保证了从一线教师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明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新变化与新思想,准确把握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对于教学实践的新要求,切实提高一线教师理解、实践课程标准的能力和水平。

根据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特点,将视频课程微型化,更加便利学员的收看与学习。其中,每门培训课程中,每个模块的视频课程约2个小时,通常包括6-8个专题,每个专题15分钟左右,非常适宜分散学习的特点与规律。

所有课程均配有字幕及重难点学习提示,全面解决网络学习弊端。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统筹组织与协调管理下,培训过程高度重视“三互动”,即:学员与专家指导团队之间的学习互动,学员之间的学习互动,学员与辅导教师之间的学习互动。

所有学科标准修订组专家和教师全程参与网络研修活动,实时在线答疑与指导。

四、培训方式

1.培训模式

采取线上学习与交流、线下研讨与实践相结合的混合研修模式。对学员进行50学时的远程培训,学员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学习超市的学习管理平台系统、3D虚拟社区和教育视频互动社区、网络实时授课系统等手段自主学习网络课程,研读学习材料,参与在线交流研讨、专家辅导答疑和本地集中研讨等在线学习活动。

2.培训平台

利用中国教育电视台搭建 “天地网络合一”学习超市平台作为远程培训服务平台,该平台已经成为教师网联培训支撑服务平台,可构建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服务于我国的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工程,推动教师教育创新,并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该平台以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作为远程培训的重要补充手段,在网络不通的情况下可通过接收空中课堂频道的内容实现培训计划。

平台使用费:每学时2元, 50学时,每人100元,培训费以学校为单位统一交付,在学校培训经费中开支。

3.虚拟班级管理

采取小班远程授课模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组织和管理,组班方式原则上以县区为单位,按学科组班,每班100人,每个班级配备辅导教师1名,县区按照辅导教师的遴选条件选拔辅导教师。

远程培训辅导教师遴选条件:

⑴熟悉网络操作,参与过远程培训和网络版主经历的优先。

⑵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中级以上职称。

⑶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或青年教学能手。

辅导教师工作职责:

培训以班级为单位,每班设一名指导教师。负责督促指导学员网上学习,组织网上研讨,引导学员间交流与协作,将网络学习引向深入,确保班级学习质量。其工作职责及考核标准如下:

⑴学习指导:负责组织本班学员参加学习,督促学员按要求完成培训任务。培训过程中,关注班级研讨活动,关注学员留言,归纳学习中的热点问题,给以及时解答与指导。关注学员学习动态,不断发现优秀学员,并对他们的作业、文章等进行推荐发表,同时鼓励学员撰写学习感言,引导学员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并把这一实践成果发表到网上进行交流 。

(2)发起研讨:做好学习指导,针对班级学习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发起研讨不少于2次。

(3)评阅作业及研修实践活动:对每位学员作业及研修实践成果进行评阅,每个学员至少有3篇以上作业和2篇研修实践活动成果获得合格以上成绩。

(4)编辑班级简报:
与班主任分工合作将班级学员在某个学习阶段中学习情况汇总,编辑成班级学习简报。整个学习过程中编辑班级简报不少于4篇。

(5)协助专家工作:及时了解学员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将学习中的热点问题提交给课程专家进行答疑。

(6)推优及撰写学习总结:培训结束后,总结本班学员学习情况,与班主任、课程专家一起评选推荐优秀学员;
同时还要协助班主任撰写班级学习总结,将本班学员最终成绩及学习总结提交到网站相关部门。

4.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优势,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运用先进、多元化的网络教育学习手段,围绕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义务教育学科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远程课程学习,采取分散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在学校进行在线学习,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在家中自主学习。课程学习可以采取在线学习与离线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互动交流、作业提交、评价管理采取在线方式,确保项目管理信息畅通。学员学习包括学习视频课程及相关学习资料、参与案例研讨和专题讨论,按要求完成作业,与辅导者及专家互动答疑等。对个别没有网络学习条件的学员,可提供光盘辅助学习。

5.辅导方式

采取线上学习与交流、线下研讨与实践相结合的研修模式。本地研讨、在线交流、专家答疑、知识的在线共建、检索、互助与分享相结合的学习辅导方式。本地研讨在辅导教师组织与指导下开展。在线交流在本地研讨的基础上,由学科课程专家团队组织学员进行交流和专题讨论,针对各班级学员学习研讨和交流中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由学科课程专家组集中答疑和指导。

6.专家辅导答疑

在远程培训期间,分学科组织专家辅导答疑,每个学科至少组织3次。先由各班级辅导教师汇总并收集学员问题,然后再由学科课标专家团队采用在线集中研讨答疑的方式针对学员学习研讨和交流中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进行统一解答。

7.学员交流研讨组织

⑴课程方面

由学科课标专家团队进行学员交流研讨的组织及引导。同一学科(课程)的学员可以通过按学科(课程)分类的教师教育共享资讯、精品共享资源、教育博客、教师工作室、学习圈子、公共论坛交流以及在交流研讨平台上开辟的各学科交流研讨信息共享门户等功能进行交流和研讨。

⑵班级方面

由班级的辅导教师进行学员交流研讨组织及引导。同一班级的学员可以通过按班级进行分类的教师教育共享信息、精品共享资源、教育博客、教师工作室、学习圈子、公共论坛交流以及在交流研讨平台上开辟的各班级的交流研讨信息共享门户等功能进行交流和研讨。

五、培训组织与管理

1.培训领导小组

组 长:李 淳 天水市教育局局长

副组长:张笑青 天水市教育局副局长

马银生 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成 员:李富平 天水市教育局师管科科长

马恒春 天水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长

汪东晓 天水市教科所所长

曲少杰 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培训部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天水市教育局师资管理科,李富平任办公室主任。

各县区也应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学科工作组,负责统筹和管理培训工作,各县区机构名单报市教育局师资管理科。

2.县区培训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职责

⑴分学科组建培训班级,每班100人左右,人数不足,可跨区组班。

⑵颁发学员培训结业证书。

⑶做好学员报名工作,组织学员及时上网学习,并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

⑷协调有关部门,充分调动优质资源,提供必要的网络技术条件和多媒体设备,配备技术人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中国教育电视台工作职责

⑴组建由熟悉中小学教育的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组成的项目专家团队和、教务管理团队(班主任)、辅导教师团队,负责课程资源开发、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教学管理与指导等工作。每学科由10-20人组成,团队设首席专家1名,由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召集人或核心成员担任,一线优秀骨干教师(教研员)比例不少于40%。

【篇3】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读后感牛学文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六墩学校 尹鹏飞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修订涉及的内容主要有: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与分目标、四个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方面。但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下面就修订内容作具体解读:

一、明确美术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

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2011版新“课标”与“课标”实验稿相比,其中最大的变化是:“课标”实验稿将美术课程定义为具有“人文性质”,而2011年版新“课标”却开宗名义道:“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于此,美术课程的“视觉性”因素愈发凸显,这也进一步强化学校美术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即“直观形象性”。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学科,“形象性”是美术的基本特征,其教学有赖于向学生呈现可供直观认识的视觉造型形象。给学生一种强烈的直观视觉感受,进而提升其内在的审美经验或激发其动手操作的学习欲望。此外,美术教学中“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也符合儿童视觉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它是美术课程教学的基本立足点。

同时新“课标”中增加美术课程四个特性的表述:“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美术课程的“视觉性”特征作为首要特征,是首次在课标中明确提出。愉悦性的提法也是本次修订新增的内容。这些不仅凸显美术学科的价值,而且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需要说明的是,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它不仅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人类特殊的存在与生活方式,也诠释了人的情感、意志、道德等精神内涵。据此,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需要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以使学生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并积极参与文化传承。有鉴于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重要特征。

新“课标”指出了美术课程所要具备的四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以及注重创新精神。其中,“面向全体学生”乃是新版“课标”理念中最为突出和重点强调的一条。这是由基础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它表明,学校美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国民文化教育,而非专业的技术教育。

二、搭建清晰的课程目标框架

新“课标”明确了美术课程的目标框架:总目标、分领域目标的框架结构。并旗帜鲜明地指出了美术课程所应具有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其纳入课程总目标的基本陈述之中。这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美术教育不局限于单纯地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学有所成、学有所趣,进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情感态度取向。由此观之,“三个维度”的提出,涉及教学观念的深层次转型,是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需要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

在课程总目标的叙述中,新“课标”在措辞上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例一:“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不同于“课标”实验稿中“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这强调了对学生“创作意识”的培养,而非仅仅局限于普通的“制作”。

例二:强调多种“媒材”而非“材料”。此微观变化说明,教师在展开美术造型活动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熟悉不同的美术创作材料,还需要从“媒介”的角度进行教学思考(如图形表现、视频处理、多种材料的复合与转换等)。这更多是为了培养学生在造型活动中体验视觉传达与表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描绘”与“塑造”的过程。

例三:“美化环境与生活”变为“改善环境与生活”,强调了设计的功能意识,而非单纯的审美装饰的需要。

例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是新增内容,指出学校美术教育需要强调“美术的功能和作用”,进而增添学生美术学习的动力因素。

新“课标”还分别对四大学习领域所应具有的分目标给出了详尽说明。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与方法,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变化主要有两点:第一,增加了对造型要素进行主动“观察”的要求,而不仅仅停留于“认识和理解”;
学生可以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发掘其中的形式美感,如下雨的雨滴、叶脉的纹理、建筑物中优美的曲线等。第二,“敢于创新与表现”是2011年版“课标”新增的一个内容。这表明,学生的造型活动不只是一种基于材料的制作过程,学生还应需要努力追求“不同”,并能够借此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

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第一,“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强化了设计与工艺之间的差异;
第二,“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功能角度思考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这是对“物以致用”设计思想的具体执行;
第三,“根据意图选择媒介”,强调了人在进行设计行为之前的构想、预见和选择过程;
第四,“体验设计和制作的过程”是“过程与方法”维度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具体体现。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旨在形成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在了解纵向的“中外美术发展概况”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康和多元的审美情趣。学生在达到此目标的过程中,一来可以获得对美术作品直观的感性理解,二来也可以锻炼自身的理性思考与判断能力。因此,2011年版“课标”在该学习领域的目标表述中明确提出了“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这一要求。此外,2011年版“课标”特别指出,“自然美”“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等都可以作为欣赏评述的对象,这是对传统的“以作品为中心”的美术欣赏教学的一次扩充和丰富。同时还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分目标中特别提及了“综合”的具体内容和层次,并指出“学会以社会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的具体教学方法。该学习领域中的“目标二”是从跨学科的角度来制定的,强调通过一些综合的具体途径(“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美术活动,并能够“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这里的“各种形式”为学生的艺术表现媒介、方式方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三、全面梳理了课程内容,明确评价要点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上,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内容相结合,建立层层递进的关系。以“造型·表现”为例,第一学段强调“尝试”和“体验”;
第二学段强调“初步认识”、“激发想象”和“创作愿望”;
第三学段强调“运用”、“选择”和“发展构思和创作能力”;
第四学段强调“有意图的运用”、“探索不同的方法”和“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等。

新“课标”对原先教学活动建议中一些具体的活动形式进行了更加概括描述,工具材料的选择范畴更广,表现方式的限定也更少。对评价要点中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并明确“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的各自的描述的侧重点。在知识技能方面,文本中更明确指出“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3位)及其代表作品。”等等具体的量化要点。

四、突出强调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与保障

美术课程的开展必须依托资源的配套,现阶段美术课受到重视程度或实际困难的影响,教学基本配置尚未得到有效地保障。在新“课标”“课程资源建议”方面,在以前对学校的资源配置建议的基础上,更在建议的首条就从学生使用的角度进行了更加明确要求:“在美术学习中,必备的美术学习工具和材料包括绘画工具、材料和泥工工具、材料。1~9年级的学生必备画笔、颜料和美术专用纸张。”这是从课堂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强调美术课程开设的基本条件。

推荐访问:读后感 义务教育 法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读后感牛学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读后感牛学文 读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读后感